两岸LED产业合作迎来新机遇

LED发光效率不断突破传统光源的限制,为LED进军显示和照明产业提供了技术保证。根据最新报道,LED发光效率已经达到120lm/W,预计未来3~5年间有望达到200lm/W。随着LED技术的不断突破,成本的不断下降,高亮度、超高亮度LED市场潜力将得到迅速释放。高亮度LED应用市场主要包括大屏幕LED显示屏、背光源、景观照明、汽车车灯、通用照明等。

  从高亮度LED市场启动时间来看,LED显示屏市场启动最早,目前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其巨大的需求量仍会对LED产业带来极大拉动;紧随其后,背光源、景观照明、汽车车灯市场也开始启动,成长性非常好;通用照明市场对LED发光效率和成本要求较高,预计在2012年会逐步走向大规模应用,值得注意的是,通用照明市场需求一旦释放,对整个LED产业的拉动也是最可观的。

  上游核心技术缺失制约产业发展

  LED属于半导体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处于上游的芯片研发与制造往往是整个产业的关键。这种关键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上游芯片的性能和价格决定了中下游产品的性能和价格,还体现在芯片供应商往往控制着整个产业的专利及标准。

  对于中国本土LED产业来说,如果缺失高端芯片,那么产业链中的封装环节必将脱节。原因很简单,首先,由于中国大陆仿造能力很强且专利保护制度尚无法与国际接轨,因此国外芯片主流厂商不可能将封装代工放心地交给大陆企业,而台湾地区企业不仅精细化生产能很好控制生产成本,而且其专利保护制度相对更透明,更易被外企接纳,所以,封装代工厂主要聚集在台湾地区或是研发人才缺乏的东南亚。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上游厂商整合中下游企业需求和能力增强。如果这一环节中国企业不完全掌控,那么中国残存的应用环节很明显就成了“空中楼阁”,整个LED产业也将如同DVD、家电产业那样被空心化。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两岸经贸关系突破带来新机遇

  从内部变化来看,2008年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先后达成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开创了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协商的新一页。从外部变化来看,虽然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对两岸贸易增长带来了较大冲击,但在危机当中我们更是看到了两岸经济贸易广泛合作的新机遇,尤其是对于LED这样一个具有高成长性、市场前景广阔、两岸具有很强互补优势的产业,在产业标准制定、产业链协作、技术与人才合作交流等领域都大有可为。

  对两岸的LED产业对比发现,两岸LED产业的共同点是,政策上都非常重视,并给予了极大地鼓励和支持;两岸的LED标准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的是,大陆具有广阔的市场和较低的生产成本优势,台湾地区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较为先进的LED技术和丰富生产精细化管理经验,二者具有非常好的互补性。

  两岸LED产业合作的三点建议

  第一,加强技术产业交流合作,共创双赢局面。
如前所述,上游芯片技术是制约中国LED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突破欧美日的技术和专利控制是中国LED乃至高新技术产业的唯一出路。通过两岸加强交流、增强产学研合作会大大加速我国LED产业发展进程。大陆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台湾地区拥有很好的产业链配套能力和生产能力,因此两岸具有很好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合作基础。只要双方增强技术与产业合作交流,建立互惠互利的交流合作机制,一定会推动两岸LED产业共同进步。

  第二,建立两岸产业联盟,共同制定产业标准。技术合作是两岸光电产业合作的焦点,希望从标准开始。目前台湾地区已有17项LED标准,而大陆只有7项LED标准,因此两岸LED标准合作的空间很大。两岸应推动LED照明标准的协同,包括术语、测试方法、寿命、LED路灯开发标准等。具体的手段是通过建立两岸产业联盟,最终形成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多方合作的机制。并成立两岸LED产业标准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共同制定符合两岸共同利益的产业标准,对抗跨国集团的垄断,壮大中国LED产业的实力。

  第三,加强两岸产业链协作,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两岸在LED产业链建设上存在巨大的互补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大陆的终端品牌及产业链配套能力和台湾地区的制造技术及生产精细化管理能力互为补充。另外,台湾地区在资金、技术方面存在优势,大陆地区具有生产成本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优势。通过两岸产业链和配套资源整合,提高对外延芯片技术的独立掌控权是构建两岸LED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唯一出路和共同利益所在。目前,海峡两岸“三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整合机遇,更会使两岸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深圳市欧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欧亮光电 版权所有   网站制作及技术支持:国通网企

33070393913714000017提交需求欧亮光电微信